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根茎类 > 川芎
编号:10968705
川芎嗪不良反应文献概述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海军医学杂志》 2005年第3期
川芎嗪,,]川芎嗪;不良反应,1皮肤过敏反应,2过敏性休克,3迟缓过敏反应,4血管神经性水肿,5哮喘,6严重低血压,7短暂性脑缺血,8剧烈头痛,9严重胃肠道反应,10其
     [关键词]川芎嗪;不良反应

    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,属酰胺类生物碱,化学名称为四甲基吡嗪,现在已可人工合成。川芎嗪有扩张血管,轻度降血压,改善组织微循环,抑制血小板粘附、聚集和血栓形成,抑制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,调节脂质代谢,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和一定的调节免疫作用[1]。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,缺血性肢体血管性疾病,部分免疫系统、消化系统、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疾病,皆获得一定效果,尤其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,成为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中药制剂之一。数十年的临床应用中,较少见川芎嗪的不良反应报道,现概述如下。

     1 皮肤过敏反应

     徐伟君[2]报道,有一患者1年前患脑血栓,治愈后为预防复发,每年静滴川芎嗪2次,15 d/次,本次用川芎嗪240 mg加入5%葡萄糖中静滴,1次/d。第4 d时在左手第1,2掌骨间, 以合谷穴为中心, 出现1个3~4 cm大小的圆形暗红色皮肤损害,覆有细小的白色鳞屑,周围界限清楚,高出皮肤,有轻度瘙痒和全身乏力症状,诊断为药疹。用丹参注射液代替川芎嗪,1周后皮损消失。据患者回忆,之前静滴川芎嗪时,曾在同处发生同样的皮损,症状较本次轻。

    张可礼[3]等报道,患者因心绞痛而使用脉通300 mg加川芎嗪80 mg静滴,用药4 d后全身出现猩红热样皮疹, 以前胸和后背为主。停用川芎嗪,皮疹渐消退。1个月后因心绞痛频发,再次加用脉通300 mg静滴,1次/d,连用4 d,无皮疹,再次试用川芎嗪80 mg静滴,心绞痛有改善,但又出现猩红热样皮疹,仍以前胸和后背为主,皮疹压之褪色,全身皮肤瘙痒,故停用川芎嗪,改用赛庚定, 皮疹渐消退, 但比上次明显慢。

    孔戴艳[4]报道,有一患者因偶发心悸入院,查体后疑为心肌缺血而给予川芎嗪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滴。滴完2 h后,患者自觉心慌、欲吐,并伴有呛咳,1 h后渐恢复正常。第2天再予川芎嗪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滴, l h后患者左手肘部内侧皮肤出现红肿、瘙痒,滴注完毕后1 h红肿渐消退,瘙痒感渐好转。第3天继续给予川芎嗪葡萄糖注射液同法滴注,30 min后左手肘部内侧皮肤又出现大片红肿、瘙痒难忍,且伴有心慌、欲吐,遂停止滴注,2 h后心慌、欲吐症状消失,1 d后皮肤红肿消退,瘙痒感消失。日后随访,停药后未再出现皮肤过敏症状。

    朱雪梅[5]报道,患者因颈椎病左侧肢体麻木2个月入院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9350 字符